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文心雕龙新译 正文 第九章 颂与赞的异同

作者:克谐 分类:校园 更新时间:2019-07-28 11:34:19直达底部

 
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


随机推荐:一个庸人长埋于此 暗卫 被竹马遗弃,嫁给肺痨少公爷后走向人生巅峰 恰谈 重生后,真千金只想为国争光 糟糕!错撩病娇替身后被迫火葬场 踹翻渣男,带崽去逃荒种田 明撩!暗诱!偏执大佬每天求亲亲 

    《诗经》“四始”,一般是指其中诗歌的创作风格,则为“风、小雅、大雅、颂”;或指其中相应的代表性作品,即《关雎》《鹿鸣》《文王》《清庙》。

    何为“颂”?所谓颂,即“容”也。“容”者,一为外延形式,二为内涵程度。故常言:“容者,盛大貌,有容乃大。”

    《毛诗序》记载:“一国之事,系一人之本,谓之风;言天下之事,形四方之风,谓之雅;雅者,正也,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,政有大小,故有小雅焉,有大雅焉;颂者,美盛德之形容,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。是谓四始,《诗》之至也。”

    《史记•孔子世家》记载:“《关雎》之乱,以为风始;《鹿鸣》为小雅始,《文王》为大雅始,《清庙》为颂始。”

    据上可知,“颂”作为一种文章体例,旨在盛赞德行的美好和弘扬美德的名声。据说帝喾时期,乐师咸黑(另说咸邱黑)创作了《九招》颂歌。自《诗经•商颂》以来,“颂”的写作风格,业已成熟完备。凡诗歌,若用于教化并规范世俗民风者,称为“风”;而其内容中正平和,并可以周流四方者,才是“雅”;若旨在弘扬德行美好,并可告慰苍天神灵者,堪称“颂”。通常情况下,风、雅用于写人叙事,但人事的特征就是变化多端,故有“正风”“正雅”“变风”“变雅”与其呼应。究其根本,“颂”主要用于告慰神灵,因而注重内容的纯正、庄严和美善。例如《鲁颂》本是鲁国祭祀周公姬旦的伟大,而《商颂》是商代后裔追念祖先的辉煌。所以,类似这样一些凡适用于宗庙者,本该只有雅正的颂歌,而不该有像酣宴欢畅时的赞歌。《诗经•周颂》中《时迈》一篇,传说在周武王时,是周公旦亲自创作。像《时迈》这样充满圣贤睿智的作品,不仅符合“颂”的文体格式,也为这一文章体例树立了不朽典范。

    周厉王在位期间,据《国语•周语上》记载:“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王喜,告邵公曰,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言。邵公曰,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是故为川者決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”此段西周故事,早已闻名遐迩,而且道理浅显易懂,其所强调说明者,亦不过就是这样一种世态常情:“只要民众各存其心,难免七嘴八舌,进而议论纷纷。所以,凡当政者,必须要让百姓说话,若像筑堤防水一样禁止言论自由,必定后患无穷。”

    《左传•僖公二十八年》记载,晋文公将与楚国开战,因耳闻造车匠人传唱:“原田每每,舍其旧而新是谋。”于是,开始犹豫不决。但他手下谋士分析,民间传言对晋国出征是好兆头啊。于是,晋文公一战成名。《吕氏春秋•乐成》记载,孔子刚被鲁国重用时,民间流传:“麛裘而韠,投之无戾,韠而麛裘,投之无邮。”究其内容,就是讥讽孔丘出身卑微罢了。但孔夫子为政三年,生活周围出现了“男女有别、路不遗失、夜不闭户”的文明风貌。在这样两则故事中,针对老百姓如此口无遮掩、直言不讳的闲言碎语,左丘明、孔穿(字子高战国鲁国人孔子6世孙)分析认为,这种传唱内容和形式应称作“诵”,并视其为“颂”从宗庙赞歌转为议论人间事务的一种文体变格。所以说,“颂”就是延续着这样一种趋势,由远而近一路走来。当屈原的《橘颂》出来时,“颂”在内容词藻上,不但都更加华丽缤纷,而且涉及的事物范畴,也更加琐碎芜杂了。

    秦始皇一统天下后,名山大川相继树立起来歌功颂德的碑刻。到了汉朝惠帝、景帝时,还有类似的篇章颂词,层出不穷。所以,像这样彰显帝王功德的碑刻篇章的本质,其实都是“颂”的沿革,而且历朝历代一再延绵不绝,并且时隐时现。另外,像扬雄表彰赵充国的《赵充国颂》,班固称赞窦融的《安丰戴侯颂》,傅毅弘扬汉明帝的《显宗颂》,史岑褒奖邓后的《和熹邓后颂》等,他们模仿的都是《诗经》“颂”的体例,即《周颂》《鲁颂》《商颂》而已。这一些模仿的作品,尽管水准深浅不一,而且内容详略各异,但与“颂”用于夸赞、溢美、褒奖的传统,却始终不离不弃。然而,班固的《窦将军北征颂》和傅毅的《西征颂》,却把颂写成了叙事长篇,这岂不是过犹不及,明显背离了“颂”的规制。再者,像马融(公元79-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东汉经学家)的《广成颂》《上林颂》,虽雅正美词,却写得更像辞赋,如此文不对题,确实匪夷所思啊!还有崔瑗(生卒年不详字子玉涿郡安平人东汉书法家文学家)的《南阳文学颂》和蔡邕(公元133-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)的《京兆樊惠渠颂》,其序言精美,而内容简约。至于挚虞(公元250―300年字仲洽京兆长安人西晋谱学家)在他《流别集》中,关于“颂”文体的溯源和评说,尽管十分精辟,但针对有的作品为何夹杂“风”“雅”样式的分析,却以为仍属“颂”的体例,则不免迂腐虚妄,类似点石成金的黄白之术了。纵观整个魏晋时期,人们对于“颂”的把握,尚且中规中矩。所以,像曹植的《皇太子生颂》和陆机的《汉高祖功臣颂》,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。不过,在他们作品中,褒扬与贬抑时常混杂一起,则是魏晋末期“颂”趋向变格的症候吧。

    究本溯源,颂的内容就要典雅精致,文辞掷地有声,在气势上,即有赋一样的舒展恢弘,又要剔除赋的奢糜浮华;而在态度上,即有铭文一样的虔敬矜持,又要区别铭文的劝诫警惕。所以,“颂”于提笔之时就是为了表扬赞美,而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树立丰碑。在具体内容形式上,“颂”于精微细致或粗糙豪放上,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子程度呢?对此,只能情随境迁,并因人而异吧……这就是“颂”作为文章一个独立体裁的大致情况。

    何谓“赞”呢?赞,就是宣扬、说明,并有扶持、协助的意思。传说虞舜时代的祭祀,首先由担当乐正的官员吟诵“赞”,随后百工才开始演奏歌唱。另外,像《尚书•大禹谟》中“益赞于禹”和《尚书序》中“伊陟赞于巫咸”,前者的“赞”有“关切、帮助”之意,而后者的主要是“提醒、说明”。再者,汉代设置了“鸿胪”官职,这种官员在重大场合时的礼仪性言辞就叫“赞”……上面这一些,便是古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关于“赞”的大致情形。

    自从司马相如书写了《荆轲论》,才开始有了“赞”的文体格式。在司马迁《史记》和班固《汉书》里面,借助“赞”来表明褒贬情怀,这即像概括全文的综述,又像颂体文中的美言评说,更像纪传体后面的评价论断……确实,在他们之间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然而,在挚虞《流别集》中,作者把这种“赞”词视为一种“述”的文体,则近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。至于郭璞注解《尔雅》中的“图赞”等,无论针对动物还是植物,一概使用“赞”词,并且褒贬兼容并蓄。像这样一种类别,恰似“颂”的沿革一样,算是“赞”的变格吧。

    追根溯源,不难发现:原本“赞”只是对事物的褒奖性感慨,历来凡属于“赞”的体例,一般篇章都十分简短而不冗长,最经常是四字成句,并在数韵之间,整体上不过二十句上下。因此,唯求简约梗概,旨在表情达意……这就是“赞”的成文纲要。所以说,“赞”作为一种文体,其源头尽管遥远,但用途格外局限。在大致归类上,“赞”可视为“颂”的支流吧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:恢弘功德大业是颂的天职,美化帝王圣贤是赞的本分。他们一概推敲文理,同样都雕琢音韵,唯求赏心悦目,旨在声名远扬。颂赞褒扬是源头,贬斥得失属末流,从来高堂声鸣远,柳浪闻莺音自由。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